遼寧銅片板設計廠家排名第一(鈸是什么)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415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一種樂器.,鈸,(鈸),bóㄅㄛˊ,◎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脹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應話.,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建議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镲等,亦稱為鐃鈸.鐃和鈸是兩種樂器,形制另一種但略微相同.二者皆銅質,圓形金屬板,中間高高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兩片,相擊發聲點.常見直徑為30~50厘米.鐃和鈸的區別只是相對而言,鐃的碗部較小,發音較清脆響亮,余音較長;鈸的碗部較高,發音較磅礴,余音較短.鐃與鈸在民間常另外不使用,主要用于
鈸是什么
一種樂器.鈸
(鈸)
bóㄅㄛˊ
◎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脹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應話.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建議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镲等,亦稱為鐃鈸.鐃和鈸是兩種樂器,形制另一種但略微相同.二者皆銅質,圓形金屬板,中間高高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兩片,相擊發聲點.常見直徑為30~50厘米.鐃和鈸的區別只是相對而言,鐃的碗部較小,發音較清脆響亮,余音較長;鈸的碗部較高,發音較磅礴,余音較短.鐃與鈸在民間常另外不使用,主要用于民間吹打喜和戲曲伴奏.除漢族外,鈸在數千少數民族中也流行的.
南北朝時鈸已直接出現.《隋書·音樂志》:“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346—354),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樂器有……銅鈸.”六世紀初,鈸在民間已很流行的.《北齊書·神武紀》中有北魏孝明帝(516—528)時“洛下以兩拔相擊”的記載.在隋九部樂中有五部用鈸,唐十部樂有七部用鈸,并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舊唐書·音樂志》:“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若浮漚,貫之以韋皮,相擊以和樂也.”1965年,遼寧沈陽市郊曾出土的文物一對元代銅鈸,鈸面直徑19.5厘米.
與此鈸同出一件金鼓,上有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刻銘文.
鈸用響銅造而成,呈圓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至鈸邊部分叫堂.碗頂鉆孔,穿系皮繩、綢或布條,以便于雙手持握,每面為一副,相擊后振動發音,聲音宏亮,渾厚.
演奏時,雙手各持一面互擊.有輕擊、重拳、磨擊、撲擊等手法.作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地方戲曲、歌舞伴奏和鑼鼓隊中.另有右鍵點擊音,用小棰敲擊單片鈸沿,獲其特殊能量音響效果,用于民族樂隊和說唱伴奏.如很流行于福建福州、閩侯、永泰、連江、閩清等地的曲種“福州評話”.即用單鈸伴奏.演唱者右手執鈸,拇指上套一瓷環,可碰擊鈸的邊緣噼啪,左手持一小棍敲打,以擊節說唱.很流行四川的曲種“荷葉”,也用單鈸伴奏,據記載不能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并且是因演員擊節所用之鈸,略似荷葉而故而得名.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哪里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可以追溯公元前7世紀21世紀,止于公元前7世紀5世紀,情況約1600年,詳細上與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時間也很。中國青銅文化分布之廣、范圍之大堪稱,東到山東,西至甘肅、青海,南及兩廣,北至遼寧、內蒙古都有吧青銅器出土文物。河南安陽、鄭州,江西新干,四川三星堆,陜西漢中等地商代青銅器多見,陜西周原、灃鎬,河南三門峽、洛陽等地西周青銅器集中在一起。到春秋、戰國時,山西的晉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江蘇、浙江的吳越文化,陜西的秦文化,也有大量青銅器,精彩紛呈各具特點。這種遼闊無邊的地域分布是當世無雙的。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