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場設計理念(操場設計理念有哪些)
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公元前387年,已屆不惑之年的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針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柏拉圖不僅勾勒出一幅改造現實的理想國家藍圖,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圖將這一理想付諸現實。
- 體育場館裝修設計理念闡述怎么寫謝謝
- “綠色奧運”是北京奧運的理念,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是體現這一理念的典范.(1)“鳥巢”體育場大量利用了太陽能.太陽能屬于
- 時分秒教學設計理念
- 世界上最好的體育場跑道
- 國家體育場為什么被稱為“鳥巢”
- 什么是理念論
體育場館裝修設計理念闡述怎么寫謝謝
一、室外噪聲主要采取隔聲措施 為了防止館外周圍環境的噪聲干擾,體育館外木門均采用國標J649隔聲門,玻璃門在施工中加強對門縫隙的處理; 二、環廊走道在裝修設計時,設置一定的吸聲結構以吸聲降噪; 三、專業音響室及燈光室與天棚上空間采用隔聲與吸聲措施,使之與廳保持一定的聲學隔離; 四、室內噪聲主要來源于課堂風口、舞臺機械噪聲等,故有關專業設計人員按允許指標范圍內,合理地選用設備,在安裝時做好隔聲處理,保證觀眾廳的靜態背景滿足NR-35標準。具體措施: 1、在風機、空調機和電機下做處理,即在風機、空調機和電機的混凝土基礎或安裝架下設器和橡膠墊; 2、在機房部側墻做強吸聲處理,以減小機房內的噪聲; 3、懸掛風管的吊鉤均做吊鉤,管道接口采用軟性連接; 4、風機的送風端和回風端加有足夠消聲量的消聲
“綠色奧運”是北京奧運的理念,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是體現這一理念的典范.(1)“鳥巢”體育場大量利用了太陽能.太陽能屬于
(1)“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奧運會的理念.所以奧運場館中采用了大量的太陽能,太陽能是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系統是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2)地熱能是取自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轉化...
時分秒教學設計理念
還有課件 第一課時:秒的認識 學習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學習重點: 時間單位“秒”的認識,知道1分=60秒。 學習難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分與秒之間的關系,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要求第1、2、3大組同學從做口算、畫畫、寫一段話中任意選一件 一、自主學習 1、看教材59頁,這是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看墻上的大鐘,你能告訴大家,現在是: 時 分。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10 8 、 5 2 新年鐘聲就要敲響了。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 。 3、說一說,在哪些地方還用到時間單位秒 。 4、你認為哪些鐘表是可以計量“秒” 。 5、 鐘面上有( )個小格,每兩個數間是( )個小格. *6、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分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秒針走一圈是( )分 二、合作探究、歸納展示 1、請大家撥一撥你手上的鐘面,你有什么發現?(提示:分針走 格,秒針走 。秒針走 圈,分針走 。) 2、秒針走 圈是 秒,分針正好走 小格,由此得出1分= 秒 3、1分鐘到底有多長呢?請你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4、現在給你們1分鐘時間,1分鐘我們能畫 能寫 能算 。 5、盡管 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許多事情。 過關檢測: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 2、人1分鐘脈搏跳( )下,1分鐘做( )道題,1分鐘寫( )個字。 3、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內能深呼吸( )次。 從1數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4、繞操場跑1圈,王剛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世界上最好的體育場跑道
答:西安奧體西安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規劃面積約5*方公里,預計投資170億元。圍繞體育賽事的需要,該將重點建設三大場館和兩個服務中心。三大場館為:一個能容納6萬人的主體育場,預計投資25億元;一個能容納1.8萬人的綜合性體育館,預計投資10億元;一個能容納4000人的跳水游泳中心,預計投資10億元。兩個服務中心為一個奧體指揮運營中心和一個新聞媒體中心。
國家體育場為什么被稱為“鳥巢”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由2001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筑師李興剛等合作完成的巨型體育場設計,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設計者們對這個國家體育場沒有做任何多余的處理,只是坦率地把結構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觀。“鳥巢”的設計理念國家體育場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央區*緩的坡地上,場館設計如同一個的容器,高地起伏變化的外觀緩和了建筑的體量感,并賦予了戲劇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體,國家體育場的形象完美純凈,外觀即為建筑的結構,立面與結構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結構的組件相互支撐,形成了網絡狀的構架,它就像樹枝編織的鳥巢。體育場的空間效果即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卻又簡潔而典雅,它為2008年奧運會樹立了一座獨特的歷史性的標志性建筑。體育場就像一個巨大的容器,不論是近看還是遠觀,都將給人留下與眾不同的、永不磨滅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國家體育場在功能和技術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體育場建筑中大跨度結構和數碼屏幕為主體的設計手法。體育場的空間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
什么是理念論
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坦、寬闊”等意思)。??他出生于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后,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并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學研究。蘇格拉底之死,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離開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歷,時間長達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屆不惑之年的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因此而得名。創立學園后,他除了兩次赴西西里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之外,一直在學園里忙于研究、教學、著述和領導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經過后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申辯》、《普羅泰戈拉》、《曼諾》、《斐多》、《會飲》、《國家》、《斐德羅》、《泰阿泰德》、《巴門尼德》、《智者》、《政治家》、《蒂邁歐》、《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致,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由于家庭背景和所處時代的關系,柏拉圖一生都對政治報有很高的熱情。??他創立學園的目的既是為了學術,也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針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柏拉圖不僅勾勒出一幅改造現實的理想國家藍圖,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圖將這一理想付諸現實。雖然他的政治理想由于不切實際而無法實現,但是他的思想卻很有特色,在西方政治學說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拉圖政治學說的出發點是尋求正義。他認為人的靈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構成,正義的人必須讓理性統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所以,國家的三個階層即統治者、武士和生產者,它們各自的德性應該是智慧、勇敢和節制。??統治者的職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國家;武士的職能是發揮激情,勇敢地保衛國家;生產者的職能是節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勞動。如果這三個階層各自具備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職,不相僭越,國家就達到了正義,否則便是不正義。柏拉圖把私有制認作一切災難的主要禍根,為了培養前兩個階層的集體主義精神,他主張實行*均主義式的共產主義原則,讓他們過軍隊般的生活,沒有私產,沒有家庭。??還要實行優生優育,按照不同年齡進行嚴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兒童時開始接受美育、體育、智育和德育的訓練,最初學習音樂和健康的傳說,同時進行體育鍛煉,智育訓練經歷由低到高、從意見到知識的步驟,先學數學和天文學,最后是哲學(辯證法)。至于如何實現這個方案的問題,柏拉圖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學家獲得政治權利,或者城邦中擁有權力的人,由于某種奇跡,變成了真正的哲學家,否則,人類中的罪惡將永遠不會停止”。簡言之,就是要實現哲學和政治的聯姻,產生“哲學王”。
顯然,柏拉圖的這一理想國家的方案由于不切實際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于是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退而求其次,對之作了較大的修改,主張法制,主張家庭的存在和一定的私有財產等。由此可見,柏拉圖的政治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人治到法治的過程。 為了造就真正的哲學家,培養哲學王,柏拉圖殫精竭慮,在綜合吸收畢達戈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阿那克薩戈拉等哲學家有關思想的基礎上,主要沿著蘇格拉底尋求普遍定義和絕對本質的思路前進,建立了自己的哲學亦即“理念論”,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當然,由于柏拉圖的著述活動歷經幾十年之久,思想前后變化很大,而其多數著作難以確定寫作的時間,因此盡管有些學者將他的思想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在描述其思想時亦注重它們內在的邏輯關系,但是嚴格說來,我們不應該將他的全部思想看作是一個統一而嚴密的體系。??人們在闡述柏拉圖時主要采取兩種,一是逐篇解讀,一是作一系統來描述。第一種無疑是最合理的,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只能采取后一種。為此,我們將盡量不把一種完整的體系強加給柏拉圖。
柏拉圖的理念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限于篇幅,我們只擇要介紹其中的基本思想。
一、理念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指出:“在所說的各派哲學之后,柏拉圖的方案出現了,它在許多方面追隨著這些哲學,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學不同的自己的特點。在青年時代,柏拉圖開始是克拉底魯的同路人,也贊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見。一切可感覺的東西不斷流變,關于它們,知識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這樣的觀點。??蘇格拉底致力于倫理學,對整個自然則不過問。并且在這些問題中尋求普遍,他第一個集中注意于定義。柏拉圖接受了這種觀點,不過他認為定義是關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斷變化,所以不能有一個共同定義。他一方面把這些非感性的東西稱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東西全都處于它們之外,并用它們來說明。??”由此可見,柏拉圖熟悉各家各派的哲學理論,不過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從巴門尼德到蘇格拉底的思路,尤其是將蘇格拉底的思想從倫理學的領域推廣擴展到了整個宇宙自然。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亦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
所謂“理念”,柏拉圖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數時候用的是前者),它們均出自動詞idein(看),本義指“看見的東西”即形狀,轉義為靈魂所見的東西。??希臘人從事哲學思考的過程,也是哲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些概念不僅大多有其感性的來源,而且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那是后來被逐漸抽象化了的概念所無法表達的。因此,有的學者主張將這一概念漢譯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過我們遵從約定俗成的原則,仍然沿用“理念”這個譯名。
“理念”顯然是從蘇格拉底關于“是什么”的定義而來,它的基本規定之一就是“由一種特殊性質所表明的類”,不過“理念”并非單純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個別事物之外并且作為其存在之根據的實在。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感覺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為其自身是永恒不變的自我完善的整體。??所以,理念不僅不會受事物的影響,而且理念與理念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系,因為理念是絕對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變為他物。個別事物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它們是個別、相對和偶然的,而理念則是永恒不變的,它們是普遍、絕對和必然的存在。因此,個別事物是感覺的對象,而它們的類是知識的對象。??至于理念與事物之間的關系,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圖曾經通過兩種來說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分有美自身。??每類事物都是如此。”[3]所謂“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據理念來制造我們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樣。”[4]就此而論,有三種桌子存在,即作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畫家所描繪的桌子。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的“摹仿”源自畢達戈拉斯學派關于萬物摹仿數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不過,“分有”與“摹仿”實際上并無本質的差別,不同之處只在于有無造物主。因此可以說,“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無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見,柏拉圖的理念具有多重含義。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個別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它的本質,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
柏拉圖看到了理念與事物的區別,認識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對知識的重要性和對哲學研究的意義,而其局限性則在于將理念與事物分離開,并視之為絕對獨立的存在。亞里士多德后來在批判柏拉圖時,就是敏銳而深刻地抓住了這個“分離”問題來作文章的。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他看來,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二、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
將世界二重化,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這是柏拉圖整個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他從存在論和知識論的角度進行論證,闡明了區分兩個世界的理由。 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關于兩個世界的思想繼承了巴門尼德兩條道路的學說,不同之處在于他不是把感覺事物僅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現象,因而對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哲學進行了某種綜合。??一方面與赫拉克利特一樣,柏拉圖認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滅變化中,而生滅變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無也不是有,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是既有又無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東西,亦即我們所說的現象。另一方面與巴門尼德一樣,柏拉圖認識到在現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因此在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相對的和暫時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著另一個穩定的、絕對的和永恒的世界作為它們的根據,否則一切都將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從知識論的角度看,這兩個世界一個是可感的對象,一個是可知的對象。存在是知識的對象,不存在作為空無,是無知的對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事物則是意見的對象。我們對于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感覺事物只能產生個別、偶然、相對的意見,唯有超越于感覺事物之上的真實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絕對的知識的對象。??既然意見與知識有別,它們各自的對象也一定是不同的。柏拉圖曾經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線喻和洞喻。
(一)“日喻”
“日喻”即太陽之喻。猶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陽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統治。??萬物之所以有可見性,眼睛之所以有視力,都是因為有太陽。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靈之所以有認識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給認識的對象以真理,給認識者以知識能力的實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識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價值,更高的榮耀”。
(二)“線喻”
“線喻”即線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圖進一步用“線喻”形象而明晰地說明了兩個世界及其關系:“用一條線來代表它們。將這一條線分成二個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當于可見世界,另一部分相當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將各個部分再行劃分,一部分是比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較模糊”。? 可見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體事物,這“兩部分有不同的真實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見領域之于知識的領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數理理念,即幾何、數學及相近學科的研究對象,第二部分是倫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憑借辯證法的力量而認識到的那種東西”,包括美、正義、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與上述兩大世界四個層次相適應,人的靈魂也有四種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為猜想、相信、推論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鎖住而不能走動、回頭和環顧左右,只能直視洞壁的情景。他們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燒,火與人之間有一堵矮墻,墻后有人舉著雕像走過,火光將雕像投影在他們面對的洞壁上,形成了變動的影像。??由于他們長期看著這些影像,便以為是真實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個囚徒掙脫鎖鏈,回頭第一次見到火光,雖然一時會刺眼眩目,但經適應后他就會分清影像與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實。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陽下的真實事物,也會再次眼花繚亂,先見到陰影,再看水中映象,進而看事物,最后抬頭望天,直接見到太陽,這才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柏拉圖明確指出,這個比喻“可以整個地應用到以前的論證上,將囚徒們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見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陽。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徑及對上方萬物的靜觀比作是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沒有誤解我的意思”。可見,“洞喻”與“線喻”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論證兩個領域及其各自等級層次的區分。
通過一系列的論證和比喻,柏拉圖終于完成了他關于兩個世界的區分,從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顯然,他的目的是要人們去關注眾多、相對、變動、暫時的事物之外的那個單一、絕對、不動、永恒的理念,并且從中獲得真正的認識。例如,人們要獲得美的認識,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風景或美的圖畫等事物,因為它們總是相對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遠美麗,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絕對的、無限的。 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提出理念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在他看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們如何能夠認識理念呢?
三、回憶說和靈魂轉向說
在知識問題上,早期自然哲學家大多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感性經驗為認識的依據,巴門尼德揭露了這種思維的局限性,主張唯有對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圖象巴門尼德一樣否定了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因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絕對的理念不可能來源于我們對事物的感覺經驗,這就徹底斷絕了通過感覺經驗認識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們不是通過感覺經驗,那是通過什么認識理念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柏拉圖提出了“回憶說”。
(一)回憶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的靈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時它追隨神,無視我們現在稱做存在的東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10]所以它對理念領域有所觀照,具備一切知識。但是后來靈魂附著于軀體之后,由于受到軀體的干擾和污染,因此而遺忘了一切。??只有經過合適的訓練,靈魂才能回憶起曾經見過的東西。因此,回憶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是回憶而已”。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靈魂都能輕易地回憶起它們,凡在投生前只約略窺見,或在投生后受邪惡熏陶而墮落的,都不易做到這一點,只有少數人保持著回憶的能力。
回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覺來引起,尤其是看。因此,雖然我們不可能通過感覺經驗來認識理念,但是認識理念卻又必須依靠感覺經驗。換言之,感覺在對理念的回憶中具有某種誘導的作用。靈魂對理念的回憶,分為突發與漸進兩種形式。突發形式表現為瘋狂,那是一種忘我的直觀狀態。??當靈魂看到塵世的美,便回憶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長并且急欲展翅高飛,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顧,于是被世人認作瘋狂。其實這是最高級的最佳狀態,愛美的人分有這種瘋狂,便被叫作鐘愛者。漸進形式表現為理性的進展。它的步驟是這樣的:“從顯而易見的美開始,繼而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階上一樣,從一進到二,從二進到所有美的形體,從美的身體到美的制度,從美的制度到美的學問,最后從學問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學,最終知道美的本質”。
在西方哲學史上,柏拉圖的回憶說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驗論的問題。如果理念與事物判然有別,關于理念的知識就不可能從感覺經驗中獲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換句話說,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來源于個別偶然的感覺經驗,我們只能說在感覺之先,它就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之中了。??后來近代哲學中唯理論的天賦觀念論與康德的批判哲學,都與此密切相關。 為了解決知識的問題,柏拉圖還提出了比回憶說更精致的靈魂轉向說。實際上,前述之“線喻”和“洞喻”就是關于靈魂轉向說的。
(二)靈魂轉向說
如前所述,與“線喻”之兩大世界四個層次相適應,人的靈魂也有四種不同的功能,從低到高依次為猜想、相信、推論和理智。??猜想(eikasia)的對象是影像,由此產生的是人們的偏見和成見。相信(pistis)的對象是具體事物,由此產生的是感性認識,因其對象的變動不居,所以感性認識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確實性。推論(dianoia)的對象是數理理念,它的活動特點是不得不先設定一些假設,并且視之為不證自明,然后由假設開始,通過邏輯推理繼而達到答案。??推論活動的成果是正確的,不過由于它依賴假設,因而前提的真假難以確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則即善的理念。理智(noesis)的對象是倫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點是“不是將假設作為開端,而是直截了當地作為假設,作為階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們,達到不要假設的領域,達到全體的第一原則。??并且在達到這種第一原則以后,又回過頭來把握以這個原理為根據的、從這個原理引申出來的東西,從而達到終點。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幫助,通過一系列的步驟,從理念開始,再從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終止”。它比推論更精確、更真實,獲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認識,最終把握到善的理念。
我們不要以為柏拉圖在此所說的是認識發展過程的四個階段,那將違背其區分理念與事物的基本原則。實際上這個過程不是從低到高的發展,而是靈魂的轉向。正如“洞喻”所示,我們不可能通過洞壁上的影像認識身后的事物,除非轉過身來;我們不可能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們對理念的認識也是如此,它是靈魂的四種功能依次轉向的結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憶說那樣表現為具體的知識,而是表現為認識的功能。
(三)靈魂學說
顯然,回憶說和靈魂轉向說都與“靈魂”有關。概括而言,柏拉圖的靈魂學說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靈魂的本性及其與物體的關系;靈魂的構成和等級;靈魂的回憶和靈魂不朽。?? 柏拉圖主要從靈魂與運動的關系來規定靈魂的本性,他認為“從外面獲得運動的事物無靈魂,自身內即有運動的事物有靈魂”,因此,“自我運動即是靈魂”,所以,“靈魂是所有已經存在、現在存在、將要存在的事物以及與它們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運動因”。關于靈魂與物體的關系,柏拉圖明確指出:“按照自然的規定,靈魂先于物體。物體是第二位的、后生的;靈魂是統治者,物體是被統治者,這千真萬確是最真實最完善的真理”。二者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它們不是二元并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靈魂運動、統治、支配物體,另一方面,物體在有益和有害的雙重意義上反作用于靈魂。譬如恰當的身體鍛煉可以凈化靈魂,不良的習慣會造成奴役靈魂的身體狀態,雙親的生理缺陷和不良環境的熏陶是造成靈魂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柏拉圖看來,靈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構成的。??他把人的靈魂區分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認為圓形的頭腦是理性靈魂的居處,它位居全身頂端,以便高瞻遠矚,指揮全身;胸部是激情靈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揮;腹部則是欲望靈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約。當理性支配靈魂時,靈魂正當地統治著肉體,反之,當欲望支配靈魂時,肉體反常地毀滅著靈魂。??靈魂不僅有構成部分,還有高低不同的等級。從廣義講,世界靈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個創造物;其次是人的靈魂,獨具理性;再次是動物靈魂,雖無理性,卻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靈魂,只有欲望。人的靈魂也有等級。在《斐多羅》篇中,當他以神話說明靈魂因失去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領域而跌落地上,附于肉體作為暫居之地時,曾經列舉了九流靈魂的投生等級,認為這些等級可以轉化,公正生活的可以升到較好的一級,反之則要降到較壞的一級。
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一如前述。他堅信靈魂不朽,并且為此進行了理論上的論證。首先是回憶說論證。既然學習就是回憶,“我們必定是從某個先前狀態獲得我們現在回憶起的東西。但是如果靈魂在進入人體之前不存在,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命題也證明了靈魂是不朽的”。 其次是運動說論證。凡是具有永恒運動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運動才能永不停止運動。靠它物的運動不可能永恒,而靈魂就是自我運動,因此,靈魂必然是沒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論證。按希臘人的流行觀念,靈魂具有認識神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靈魂本身也應當是不朽的,否則就無法認識。
柏拉圖的靈魂學說實質上是關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論,對后來的西方思想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的靈魂能動說、等級說直接影響了亞里士多德的靈魂理論;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關系的觀點成為后來很多人討論靈魂、德性或人性問題時的標準性說法;靈魂回憶說是先驗論哲學的最早表述;靈魂不朽說不僅是宗教神學的支柱性理論,也是倫理學倡導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顯然,由于柏拉圖將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截然對立起來,無論回憶說還是靈魂轉向說都不可能解決知識的問題。盡管他試圖通過分有說和摹仿說將兩個世界聯系在一起,從而既保證知識的獲得又說明現象存在的依據,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問題的發展,他發現這兩個世界的劃分遇到了不少困難,自己苦心建立的理念論存在著許多矛盾。??以追求真理、熱愛智慧為己任的柏拉圖沒有回避矛盾,而是以雖然痛苦但卻坦誠的態度對自己前期的思想進行系統的反思省察,并在反思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修正。
操場設計理念操場設計理念(操場設計理念有哪些)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